分类列表
新闻分类
血样采集卡采集血液后的处理与储存


血样采集卡在采集血液后的收集后存储条件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已经被多个社区广泛地评估,重点是血样采集卡的类型、时间、温度、湿度和存储方法。这些条件包括野外储存、运输期间的条件、样品准备前的储存以及长期生物交换。这些参数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分析物和DBS的性质,并提出一项一般性建议,即可以通过尽快在干燥和冷冻条件下储存干燥的采血卡片来减轻其中许多影响。

如前所述,冻结条件下的生物交换可能无法在较长时间内稳定某些分析物质。例如,用于艾滋病毒载量测量的标准协议要求立即将干血斑储存到低于−20°C或在环境温度下不超过14天。即使存储在−20°C干血斑卡只有在2年内进行测量才是可靠的。类似的建议也被描述为储存干血斑用于新生儿筛查和其他临床试验。温和湿度条件直接影响检测特定氨基酸和代谢物的能力,为新生儿筛查常规测量。当样品在采集后立即保存在低于−20°C的温度下,则新生儿干血斑的基因转录分析更为一致。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特定mRNA的降解程度不同,靶基因和管家基因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较低的温度并不是所有分析物质的解决方案;三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用于筛查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和视觉功能,在−28°C保存10天后,发现在Ahlstrom 226卡上测量到的脐带血干燥后,其个体内变异程度很高。

对于基于功能的生物分析,干血斑储存温度大于4°C会降低所有五种酶的活性,以诊断新生儿溶酶体储存紊乱的风险,变异程度取决于一种特定酶的性质。疟疾和新生儿筛查项目都使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定量测量来识别缺乏这种必需酶的个体两项研究表明,温度和湿度影响了对G6PD活性的定量测量,而G6PD活性是一种可变性的来源,如果将干血斑储存在干燥和冷藏的条件下,这一变化是可以减轻的。

血样采集卡

分享到